宿州市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2-09-12 17:50 来源: 宿州市财政局 作者:msb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宿州市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方案

 

市农委   市财政局

 

一、总体思路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2,全省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24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60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3143人、农民创业培训857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4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分对象开展培训

1.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培训。全市计划培训6000人,其中重点培训肥料配方师(测土配方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手)、农村会计(村级财务)人员、农民信息员、沼气工和物管员、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工人等。通过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国家阳光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有参训愿望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内容培训。全市计划培训23143人,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普及性培训17353人,主要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村级农技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病虫专业防治员)、内陆渔业船员等;以乡或村为单位,结合农时,有针对性地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及抗灾减灾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与服务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提升性培训5790人,其中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456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450人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780人,主要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培训,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3.农民创业培训。主要面向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开展创业技巧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培训。全市计划培训857人,其中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农村经纪人、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民企业家和创业带头人。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培训。全市计划培训2400人,其中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2000人。通过培训,提高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吸纳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执行。

(二)分类型差别补助

1.阳光工程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5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830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补助约780元(按2011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每人50元。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普及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次(每次34小时);补助标准为人均215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15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提升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补助标准为人均6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500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

3.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跟踪指导服务五个环节,集中授课时间(包括创业设计)不少于4天、市场考察12次(2天)、实践学习5天、指导服务3次。补助标准为人均12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100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组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进行分别不少于6次、4次的技术指导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约2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约220元(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省级财政补助60元。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20121月-2月)。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查,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公开择优认定培训基地,分解培训任务,并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二)项目实施与验收(20123月-11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关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项目。适应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选定培训学员,选聘培训师资,安排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监管,采取随机抽样、暗访等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培训质量。各县区要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市、县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市、县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直至验收合格。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的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三)总结考核(201212月)。各县区在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认真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考核通过专项督查、抽查,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纳入民生工程考核总分。市农委对培训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农委一把手负责制和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要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逐级落实责任制,促进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强化制度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合同制、培训机构法人负责制及管培分离、项目公示、台账管理、月度报告、资金管理、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重点落实第一堂课及100%电话回访要求,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探索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做到组织有力、制度完善、监管到位、标准一致、运行规范、质量提升、成效显著。

(三)创新培训模式。市农委确定2012年在全市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创新年活动,各县区要努力拓宽培训思路,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模式。

1、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实行菜单式培训,按照农民意愿确定培训内容,建立多种培训模块,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行示范性培训,对操作性强的培训,在技能课后教师要现场操作,使学员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掌握实用操作技能;实行载体式培训,以示范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示范园区等为依托,实行培训机构依托载体带动农户的培训形式;实行互动式培训,在集中培训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教师和学员互动,交流各自发展经历,取长补短,借鉴经验,让学员参与到培训中,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2、推广新型培训模式。一是推行三加一培训模式。即在提升性培训中采取三天技能课加一天考察观摩学习,使学员了解国家的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和创业知识。二是推行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全市普及性培训要推行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培训过程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紧紧围绕农民对先进、实用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的科技需求,坚持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辅导方法,使学员积极参与培训的每个环节,以期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同时,把推行田间学校培训与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结合起来,把示范户和辐射户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把示范田作为培训平台,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科技服务。

(四)加大培训能力建设。一是严格认定培训机构。切实按照规定要求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专业师资力量、实训实践基地等培训条件。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联办、合办培训,构建农民培训实训实践基地。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建立市、县区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实现优质培训师资源共享,保证培训师资质量。建立以省统编教材、地方特色教材相配套的教材使用和管理机制,保证培训教材质量。

(五)强化培训过程监管。做到每月一点评,两个月一通报,每季度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终验收考核。建立信息监管系统,及时将新型农民的基本情况、培训情况录入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事件处理反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六)规范培训内容。阳光工程培训内容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分类培训规范执行。全省逐步统一制定新型农民培训内容规范,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时间,推行模块化教学。各培训机构对相关培训对象须按照培训内容规范组织开展培训,对暂未统一制定培训内容规范的,可结合实际,自行安排培训内容。

(七)做好总结宣传。重视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做好月度统计和总结报送工作。各县区要于每月28日前将上月度项目进展情况报市农委,于625日、1210日前分别将项目实施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报市农委。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在当地主流媒体上,推出农民培训的一些标志性活动专题,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政策、典型经验和培训成效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新型农民培训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