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家园
如今,在宿州各大公园,你会看到市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或晨练健身,或驻足欣赏美景;在新汴河、环城河等河流周边,两岸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风景如画……
“这两年宿州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12月18日,在宿城三八河附近,70多岁的李永安老人告诉记者,“我亲眼见证了三八河的蜕变,昔日臭水沟,今日好风景,现在每天都要到这里走一走。”
城市美不美,首先要看水!近年来,围绕“水动、鱼游、景美、灯亮、步道通”的治理目标,我市实施“一河一策”,创新打造主城区水环境治理升级版。如今,水清岸绿的生态秀美画卷已在皖北大地徐徐展开,一个更加美丽的宿州正在渐行渐近。
一河一策标本兼治
对症方能见药效。治理伊始,针对主城区水体黑臭时间长、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等问题,我市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着力推进靶向治疗。
在整治过程中,为了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案,我市通过实地调研,化验分析,综合各方数据,系统分析黑臭水体污染成因,根据具体河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水体整治和长效保持技术路线,最终确定了以清淤截污、生态修复、活水补给、岸线整治、绿化美化、智慧管控等为手段,针对城区每条河流,实施“一河一策”的综合整治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通过分段截流、分段筑坝围堰的方式,有效控制各河道的污水源头,再对每个河段抽取黑臭水体,清理河底淤泥,疏通整条河道,深入治理城市水体的“黑血管”。结合地形特点,通过打造湿地公园、采用天然以水换水、中水补水等方式,使得河道的黑水经过循环处理后变清,再利用种植水生植物、设计生态浮岛等方式,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同时采取人工增氧等办法增加水体氧量,最后对岸带进行修复和景观绿化。
正本清源确保根治
地下排水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雨污混流、雨污合流。因此,主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解决污水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我市自2018年起实施主城区污水治理工作,由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实施,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十项任务”“十项机制”建设,有效控制污染源头。
及时完善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行地下管网动态监控、智能管理。制定《宿州市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技术导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标准。按照精准治理的原则,实施污水管网及泵站提升、小区(城中村)和独立排水户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有效控制前端污染源。
以河养河实现长治
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是“长治久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日常监管,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
据了解,目前我市城管系统组建了水治理执法中队、园林河道执法中队、市政设施执法中队和环境卫生执法中队等队伍,通过狠抓水体源头管控,安排巡查人员对沿河排污口进行巡查,设置增氧曝气等装置,实施黑臭水体常态化监督管理。目前,主城区12个原黑臭水体的河道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已初步显现。
不仅如此,我市还通过与中科院水生态研究所合作,在主城区河道制定“以河养河”的水生态系统再造方案;改良河底污泥进行经济水生植物种植,水中放养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等水生物,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收益。另外,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的河道智慧管控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实时化监管,努力实现水傍人流、人依水走、人水相依的和谐画面。 记者 刘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