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崛起路 农本调查行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肉类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牛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优质肉源,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而肉牛产业作为饲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广阔。为深入了解肉牛产业的成本收益情况,探索其振兴路径,埇桥区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对辖区内两家规模肉牛养殖开展成本收益等调查。
一、埇桥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埇桥区作为农业大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为肉牛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深入实施安徽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宿州埇桥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做大“牛文章”,走好“牛路子”,凭借粮食种植面积广、秸秆饲料资源丰富、肉牛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加快发展节粮食草型畜牧业,积极推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工作,努力提升秸秆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坚持引进与育种相结合,推广适合全市饲养的种公牛优良品种,完善良种繁育扩展体系。努力延伸肉牛产业链,加强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以实现肉牛产业的全程可追溯和保鲜运输。踊跃引入和推荐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如,采用“发酵床”工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既提升了养殖效益又促进了生态循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做好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品牌推介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截至目前,全区有肉牛养殖场864家,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18家,全区肉牛饲养量7.6391万头。
未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的持续完善,埇桥区肉牛产业必将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成本收益分析
通过对两户规模肉牛饲养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成本、收益等数据调查、整理、汇总。结果显示:两户规模肉牛饲养平均每头成本、仔畜费用、精饲料费、育肥肉牛出售价格、均不同程度低于上年同期,饲养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出售价格下跌的幅度,因此净利润好于上年,但理论上数据为负数,呈亏损状态(实际上,本区养殖户的保险投保率居全省高位,规模养殖户几乎全是保险公司兜底,2024年上半年大部分已止跌企稳,养殖户不再亏损)。
一是饲养成本下降,间接费用较高。本次共调查两个规模肉牛饲养户,合计育肥牛共785头,平均饲养天数为420天,饲养成本为17938.49元/头,较上年同期下降30.75%。其中仔畜费为5160元/头,精饲料费为4821.60元/头,青粗饲料费为5145.00元/头,医疗防疫费为314元/头,分别占总成本的28.76%、26.88%、28.68%、1.75%。
仔畜费、精饲料费下降是饲养成本下降的根本原因:(1)犊牛购买价格有所下降。上年同期犊牛32元/公斤,今年24元/公斤,和上年同比下降8元/公斤,同比降幅为34%;(2)玉米价格下滑。今年玉米2.2元/公斤,同比去年2.72元/公斤下降0.52元,同比降幅为24%;(3)豆粕价格跌落。今年豆粕价格3.04元/公斤,同比去年4.92元/公斤下降1.88元,同比降幅高达62%;(4)麸皮价格略有降低。今年麸皮2.2元/公斤,同比去年2.25元/公斤下降0.05元,同比降幅为3%。玉米、豆粕、麸皮价格的下降直接拉动了精饲料费用同比下降,因而育肥收益同比亏损状态有所缓解。基于本地养牛专业技术人员少,故而母牛受胎和犊牛成活率稍低,加之本地能繁母牛不多,牛源持续紧缺,因此本地肉牛养殖仔畜主要是吉林、黑龙江购进,叠加高昂的运输费用,以致仔畜费用较高;青粗饲料主要来源为本地秸秆回收利用,费用不大。间接费用中的财务费和保险费分别为473.41元/头、450元/头,肉牛养殖户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因此财务费用较高。固定资产折旧平均为126.80元/头。
二是出售价格稍低、净利润为负。目前本区肉牛市场价格不稳定,近期一直在震荡偏弱运行。市场牛肉5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66元/公斤降低16元,同比降幅为24.24%。导致本地育肥牛价格下跌明显。今年规模肉牛饲养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为1250.07元,比去年同期1380元/50公斤下降129.93元,同比降幅为11%。平均每头肉牛产值合计为17714.16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53元,涨幅为2%。因饲养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出售价格下跌的幅度,所以同比净利润亏损有所缓解,今年每头亏损224.33元比去年每头亏损509元回升284.67元。
根据现阶段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和犊牛价格,都在低位震荡运行,加之天气逐渐转凉、学生开学,中秋、国庆节日来临,食堂采购增加,消费回暖,需求端对市场行情会有很大的支撑。预计2024年年底出栏的育肥牛价位将平稳上行,肉牛规模饲养户可能扭亏为盈。
三、存在问题
一是品种改良方向不明确,地方品牌空档。多年来埇桥区对肉牛品种存在无序改良现象,缺少较明确的改良和育种方向,难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地品牌产品,调查了解本地品种如:小黄牛,很少有人养殖,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濒临品种失传的危机。
二是养殖规模不够大,标准化程度不够高。本区虽有草源牧业龙头带动,但大部分养殖户对“抱团发展”持观望态度,对运营模式口头上说“好”,实际运转上仍靠自己发展,还是想“单打独斗”,自己挣钱都装自己口袋里,且部分养殖场建设不规范、不标准,养殖设备落后,难以达到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要求,导致养殖质量不高,成本较高,限制了肉牛产业的整体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业链条不够长,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埇桥区肉牛产业的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由于缺乏广泛的宣传,且没有配套的统一屠宰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大部分养殖户处于“买牛犊、喂牛肥、卖肥牛”的原始养殖状态,即使屠宰也只是简单的卖牛肉,没有地方提升产品附加值,无法充分利用肉牛资源。
四是养殖环境卫生不到位,疫病防控仍欠缺。调查发现,部分养殖场内部布局不够合理,缺乏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牛舍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且粪污没有被充分利用,肉牛生长环境舒适度较差,尤其阴雨天气,肉牛生活在潮湿的粪便中,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四、意见及建议
一要明确改良目标,优化繁育体系。当前全区肉牛养殖类别和品种较多,肉牛养殖品种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在选择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应明确市场需求,前期选择生长快、品质优、好养殖的肉牛品种凸显发展效益外,应同步注重本地“土著牛”如宿州小黄牛、黑牛等品种的培育,形成有宿州本土特色、埇桥特色的内容品种品牌。在种公牛站建成后,通过良种冻精、胚胎移植、借腹生子等方式,培育良种肥牛。本地黄牛适应本地生长环境,抗病抗灾能力强,牛肉品质、口感都比较好。建议有关部门给予专项补贴扶持本地品牌,树立标杆,提升形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品牌和产品,增强本地肉牛的影响力。
二要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标准化程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能够提升肉牛养殖品质,组织化、社会化、品牌化养殖能够发展壮大肉牛产业。选举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带动,有组织吸引养殖户参与,形成集聚效应,发展壮大肉牛产业。构建“四位一体”养殖模式。结合草源牧业发展情况,建立“政府+企业(龙头)+养殖户(经合社、家庭农场)+金融机构”四位一体肉牛养殖模式。政府政策引导与投资平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龙头)进行技术指导、疫病防治、犊牛供应等,做好肉牛养殖上下游产业链衔接;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下的有效科学养殖;金融机构做好养殖主体的贷款落实,担保机构为贷款提供全额担保,保险机构为活牛提供全覆盖保险。实施“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牛苗采购、统一饲料供应、统一贷款标准和流程、统一担保、统一保险、统一销售,降低了养殖成本,规避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质量,扩大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养牛收入。通过建立共管账户,实行授权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实行“旱涝保收”保护模式。养殖户肉牛出栏时,以农本调查成本收益为基础,扣除相关养殖成本费用和企业定额服务费后,收益低于养殖成本时,企业(龙头)给予差额补贴。
三要完善产业链建设,提升肉牛价值。加大对肉牛二、三产业的招商力度,扩宽本地肉牛销售渠道。重点围绕精深加工,发掘、培养、引进相关企业,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品牌、做强产业链。一头牛能分割成230多个品种的产品,精细化分割使价值上升。对本地精深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或以入股、成立合作公司的方式,吸引品牌企业到埇桥、宿州发展,提升精深加工附加值。同时以肉牛养殖为中心,向产业上、下游拓展,形成“饲草种植—犊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餐饮连锁—皮革制造—牛骨雕刻—牛副产品加工—有机肥还田”的循环产业链。根据消费者口味进行研发、创新、技改,提升产量、改变口味、增加产品,拓宽销路,通过品牌引领、产销融合,稳步提升肉牛精深加工品质和品牌效益。
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包括粪便收集、处理和排放设施。可以采用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等技术手段,减少污水和粪便的排放量,并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定期对牛舍内外进行清理和消毒,清除粪便、杂草等污物,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同时可以学习借鉴宿州市草源牧业集团公司,利用养殖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开展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研发应用。形成秸-饲-肥-种养结合、养殖粪污饲料化利用和养殖粪污有机肥还田三大运营模块。
下一步,埇桥区发展改革委将认真分析研究调查数据,充分发挥成本调查参谋助手作用,为优化规模肉牛产业发展、行业规划及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