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宿 州 市 五 届 人 大
四次会议文件(十四)
关于宿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1年2月4日宿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宿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六稳”“六保”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任务。
表1: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2020年计划目标 |
2020年完成情况 |
地区生产总值 |
增长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
3.9% |
财政收入 |
与GDP增速同步 |
3.6% |
固定资产投资 |
增长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 |
5.9% |
规上工业增加值 |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5.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3.3% |
进出口总额 |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47.5%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略高于GDP增速 |
5.3%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8.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
2.93% |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城市浓度下降比例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对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35项量化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31项指标已经提前完成或者如期完成,工业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个别指标无法完成或存在一定难度,总体完成情况较好,三大攻坚战和文明创建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提质量、上台阶,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宿州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化危机担使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及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在全省率先实施领导干部包保小区、封闭式管理、用药实名制登记、“三类人员”全面集中隔离和交通管控等措施,全面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和疫情防控网格化工作,快速阻断疫情传播;在全省较早实行全面集中隔离,统筹长远设立集中隔离点260个、设置床位数13592个。疫情防控做法成效受到省委和督导组的充分肯定。抢抓宿州版“小汤山”——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41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危重症和死亡病例。选派51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支援湖北血液制品36.22万毫升,支援量全省第一。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改善市县疾控机构设施,13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加快推进。强化举措对冲疫情影响,市委市政府出台“六稳”“六保”系列政策,制定实施《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政策意见》,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三包三抓”等专项行动,新增减税降费16.4亿元。强化用水、用电、用气降费惠企,累计优惠超1.2亿元。出台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16条措施,将中小微企业贷款期限延长至2021年3月底,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超过30亿元、直接支持市场主体超过5000户。增设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坚持每月召开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强化主要指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预研预判、分析调度,经济走出“V”型反转,多项经济指标快速扭负为正、稳步向常态化恢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全力保障主副食品供应,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向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52亿元,惠及315万人次。
(二)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供需两端韧性展现。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分级分类调度机制,深入开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稳投资百日行动”,每月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京沪铁路宿州站综合改造工程、砀山梨园机场等一批项目开工;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银河一路上跨京沪铁路立交工程、埇桥区光大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宿州中原航空学校、埇桥区广识智能供配电设备生产线建设等一批项目竣工;淮宿蚌城际铁路宿州段、合新高铁泗县段、宿州西站配套设施及站区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全市709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积极抢抓政策机遇,2020年累计发行4批次87.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全市71个项目建设;同时争取抗疫特别国债资金15.5亿元用于抗疫相关支出,其中13.1亿元支持全市33个项目建设。2020年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统筹资金13.6亿元支持我市保障房等201个民生项目建设。深度激发市场活力,落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商贸业稳定发展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支持243家企业项目资金1516.79万元。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30亿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2.56亿元,增长3.3%,居全省第3位。
(三)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领域,完善布局市级战新基地,省级云计算基地加快建设。市政府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阿里迅犀新制造项目一期试生产。腾讯未来城、智能云家居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1%。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23.4亿元,增长812%;科技成果登记1379项,增长102%;研发经费投入总量11.02亿元,增长25.3%。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85家,增长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建立高端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库,入库高端科技人才289名、人才团队34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接续实施“1525”重点技改行动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6户,县区园区完成首位产业产值1100亿元。埇桥区被授予“中国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市政府与京东物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打造千亿级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百大冷链物流、苏宁广场等项目快速推进,新增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4个、示范企业3家。安徽壹度便利获选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并入围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昭德轩等3家企业获评 “安徽老字号”,云集文化商业街成功创建 “安徽特色商业街”。砀山县梨树王景区、埇桥区现代农业主题公园获批国家4A、3A级景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埇桥区获评“中国豆制品业用优质大豆基地”。砀山县被授予“中国梨都”称号、列为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12家,居全省第1位。砀山酥梨、泗县山芋入选全省首批“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49.6万吨,实现“十七连丰”。
(四)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短板弱项全面补齐。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面落实“四个不摘”,扎实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健全防范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1.21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调整实施到村产业扶贫项目385个、到户项目6.56万个,1219家农业带贫主体带动3.9万贫困户发展产业,开发扶贫公益岗位4.2万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中泗县荣获组织创新奖、萧县驻村第一书记焦凤军荣获贡献奖。污染防治有力有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PM2.5年累计浓度同比下降8.1%,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1.6%,同比改善10.2%。河(湖)长制、林长制有效落实,清理河道2883千米,常态化保洁机制逐步建立,12条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实现“长制久清”,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深入开展“清废行动”,扎实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2.7%、93.8%。完成造林5万亩,新增6个省级森林城镇、40个省级森林村庄。单位GDP能耗下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风险隐患总体可控。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贯彻落实“房住不炒”,合理实施商品房价格备案,有效处置“烂尾楼”“僵尸企业”。化解非法集资陈案11起,泗县农商行、淮海村镇银行达到退出高风险机构行列标准。
(五)改革开放迈向纵深,发展活力高效释放。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政务服务满意率达到100%。提升“一网通办”水平,政务服务事项审批服务时限全省排名第二,企业开办实现不见面、零成本、1个工作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内。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率100%。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7万户、增长38.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时序任务提前完成,全市1261个涉农村居已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1197个村完成“三变”改革,无经营性收入的空壳村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9个。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排名在全国262个地级市中稳居前20位以内。30支基金总规模达215.4亿元,新发放“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70.73亿元。新增存贷比达到197.8%,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出台《推进落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协议工作方案》,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围绕“一中心四平台”,加快小型超算中心和半导体、生物医药、量子通信、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宿徐现代产业园加快建设,已承接徐州产业转移项目近百个,总投资180亿元。宿州高新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列入全省首批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国内首个“区块链村”落地砀山县。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5%。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56家,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47.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统筹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城乡协调性显著增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首创首成”,群众满意率稳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环境秩序和市民素质显著改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40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74亿元。主城区150个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新开工保障房2.2万套,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51个。新建公园游园24处,新增绿地面积330万平方米,主城区基本实现“百园融城、花满宿州”。持续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站式”服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购房契税补贴实施细则(试行)印发实施,新增城镇人口11万人。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提效年”活动,完成拆旧区复垦2.7万亩。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89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主体全部建成,已建户厕整改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灵璧县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砀山马术小镇成功创建第四批省级特色小镇,市高新区数字小镇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县域经济振兴十大工程有力推进,灵璧机械制造、泗县农机装备成功创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县域全覆盖。出台落实开发区创新升级发展工作方案,2019年度宿马园区、泗涂园区综合考核分别排名全省市域、县域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第一名,宿马园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七)坚持人民至上,民计民生有效保障改善。常态化举行“2+N”系列招聘活动,统筹各类群体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财政民生支出416.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7%。33项民生工程高质量完成,考核评价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7所,完善推广教育集团化办学,累计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9个、管理校区4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市立医院新区门急诊楼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全面参保计划有序实施。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5.2张。新建成社会足球场地65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宿州美术馆等加快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群众性文化活动惠及130万余人。文艺精品创排实现突破,大型新编历史剧《蜀汉之殇》受邀入川巡演。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有效,“四重”信访事项全部化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学习宣传实施民法典深入推进。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地区,扎实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案件百余起,“雪亮工程”基层治理方案入选全国十大解决方案。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使用公筷、反对铺张浪费等活动。获评“中国好人”10人、“安徽好人”48人、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个,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4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完成。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少年、工会、共青团、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志愿、科普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气象、地震、消防、防灾减灾救灾、质量强市、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效,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优抚等工作实现新加强。
总的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明显放缓甚至一度“停摆”的形势下,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是工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投资同比连续多月20%以上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增多,招商引资落地工业项目偏少。二是有效投入接续不足。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投资结构不优。三是科创赋能产业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部分新动能尚在培育期,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度不高,先进制造业对产业体系支撑不足。四是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欠账。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存在较大短板,教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仍在加速叠加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速培育和壮大国内市场,激活国内需求潜力,推动新一轮产业布局加速调整。我省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持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发力,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省际交汇的区位优势、多元要素集聚的比较优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后发优势,全面推动“十四五”各项事业“提质量、上台阶”,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厚植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就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抢占先机、赢得首胜。
综合当前形势,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立足于我市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积极可行的原则,在指标安排上,建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表2: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
2021年计划目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8.5%左右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5.5%左右 |
固定资产投资 |
9.5%以上 |
规上工业增加值 |
8.5%左右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9%以上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与GDP增速同步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左右 |
城镇新增就业 |
2.5万人以上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3%左右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5.8万元/人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0.67%以上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
粮食产量 |
力争超过90亿斤 |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城市浓度下降比例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确定上述目标,主要考虑:一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发展仍是解决我市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整体效能。二是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预期目标设定与“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有机衔接,开局之年适当高于“十四五”年均增速,实现低基数下较快增长,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各县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引导预期、提振信心、传导压力。三是与区域发展格局相适应。加快缩小与沪苏浙发展差距,落实皖北地区发展较大幅度高于全省要求,在加快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崛起、实现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展现宿州担当。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加强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宿州建设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积极主动对接合肥、张江国家大科学中心,引导和支持人才、资金、专利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务实合作关系,促成技术项目来宿转移转化,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实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补齐创新链、产业化短板。“一中心四平台”建成运营,谋划建设宿州数字技术研究院,引进市外研发机构在宿设立分支机构,加大院士工作站引进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超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引智引技有机结合,建设高端化引智平台、高水平培育基地、高效率协作机制、高质量双创载体、高效能服务中心,推动人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全面提升。探索“科技飞地”“人才飞地”等模式,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机融合。以沪苏浙、合肥为主攻方向,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海外人才引进。深化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建设,对引进的领军创新人才,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以及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积极培育“江淮工匠”。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对接以安徽创新馆为龙头、链接全省各市、“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组织参加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深化系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建立一批行业孵化平台,大力培养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提升创新成果在宿孵化能力。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科技型企业建设。拓展科技金融供给渠道,加快推动宿州市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运营,全面开展投融资业务,着力打造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试验区。支持保险机构与创投企业开展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二)做优做实做强实体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绿色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煤电化工等传统优势领域,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落实省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00个,技改投资增长8%。推动土特产品品牌化和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粮油制品、果蔬饮料、畜禽加工、乳制品、休闲食品等,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生产加工基地。加快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传统鞋服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等方向转型升级。推动家居建材产业环保生产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重点发展环保板材、污泥和餐厨垃圾、环保装饰材料、智能家居、定制家居等,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促进传统机械制造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延伸。提升市高新区、宿马园区电子组件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煤炭产业向电力、新材料等延伸。落实皖美制造品质提升工程,新培育一批省级新产品和安徽工业精品,加快创建若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落实省高质量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实施意见,开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5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省市两级战新基地发展,继续培育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及专项,加快推进“专项-工程-基地”滚动发展。整合要素资源,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作用,支持重点集群项目建设、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谋划并实施一批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的重大产业类项目。推进高新区佳力奇通用飞机大部件生产线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市经开区新宇微生物药物生产、埇桥区宇通精密钢管生产、泗县巨仁光伏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落实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N个未来产业。
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深入推进“5+5+N”产业集群建设,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高位推动集群精准招商、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企业服务等工作,协同培育壮大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争创省级以上产业集群。落实支持制造强省建设政策升级版,实施制造业特色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链。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4%。
推动服务业转型提速。落实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工程,提升完善9家现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功能,围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旅游休闲等领域,培育一批新的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将研发平台、物流运输、工业设计等组建成专业化服务业企业,争创一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加快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推动宿州铁路货运物流中心、粮食物流和应急保障中心、华东区域电商快递分拨中心、多温层冷链加工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进度。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加速培育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发展,扩大本地产品展销。强化中心城区和中心城镇商贸辐射带动力,引导核心商圈错位发展,推动与周边城市商圈互补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旅游强市建设,统筹做好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推进泗县运河小镇、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大符离大道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持续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落实“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积极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托省级云计算基地,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新建一批5G基站,积极参与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主动承接上海、杭州等地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转移,打造数字经济集群。延伸云计算产业链,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智能终端和集成电路相关产业转移,发展智能终端、半导体(传感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云基础制造。探索服装、箱包、制鞋、家居等制造业数字赋能,推动数字农业、智能制造产业带建设,打造产供销一体的数字经济。推进全市政务、经济、社会数据全面汇聚和按需共享,建设“城市大脑”,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力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扩大投资,落实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智慧交通、智能充电桩、智能停车场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等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加大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理扩大使用范围等政策机遇,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加大海绵城市、防水排涝、绿地游园、综合管廊、供水、供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规范和加强政府投资统筹管理,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坚持市场准入对各类投资主体公开透明、一视同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享受与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同等的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保、城乡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工程资金支持力度。
聚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实高质量“四督四保”“三个走”等项目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实行分级分层调度制度,坚持领导联系推进项目,强化项目推进全过程管理,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50个。重点加快宿马中鹰国际浆纸、萧县海螺绿色建材产业园、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进度。全面开工建设泗县通用机场、宿州高新区充储检收智能充电站、宿马园区中欧蓝莓深加工、宿州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安徽宇通精密钢管生产等项目。加快推进宿州民航机场等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快京沪铁路宿州站综合改造、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泗县段、砀山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进度。竣工投产埇桥区火花钢结构及工程机械设备生产项目、宿马园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等项目。谋划储备入库项目总投资50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强砂石供应保障,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统筹全市土地综合性开发建设活动。落实土地成片开发政策,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中心城区城东新区1、宿州西站集中建设区、中心城区城西宜居集中建设区、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1、新汴河南岸集中建设区、新汴河北岸集中建设区等30个集中建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合理确定集中建设区规模,有序编制集中建设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规范全市土地综合性开发建设活动。
积极释放消费潜力。加快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推进传统商贸企业、骨干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持续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鼓励支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消费促进月”“购物节”等促销活动,加快发展连锁便利店,建设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特色商业街区等,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在线经济,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合作,积极培育直播带货、无人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继续推进国有景区门票降价,举办非遗购物节、文化旅游消费季、消费月和数字文旅消费体验活动。引导和扩大健康养老消费,积极培育家政托育消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国际国内品牌,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秩序,构建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体系,营造居民愿意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
(四)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筑高水平开放高地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融入长三角工作推进机制。引领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若干政策“24条”、安徽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方案、支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我市实施方案,加快市高新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建设,加快埇桥铜山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打造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城融合新城区。深入开展长三角省际园区合作共建,落地建设一批张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加快推动埇桥区与沪苏浙有关市城区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对口合作关系。积极参与长三角创新合作,加快引入沪苏浙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全面加强交通、信息、物流、生态保护、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高对接。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支持各类医院对接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通过组建医联体、加入战略联盟、创建名医工作室等方式,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全方位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徐州装备制造、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建设。
积极主动扩大开放合作。强化与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鼓励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充分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深化推进境外招商、中介招商、展会招商、以商招商,全方位拓展外资来源。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体系、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与徐州、连云港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协作,深化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城市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市级统筹,落实聚焦长三角地区定向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出台招商引资政策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细化完善市领导包保服务跟踪推进重要招商项目线索工作机制。瞄准云计算大数据、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商、产业引导基金招商、人脉机构资源招商,用活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着力引进“链长”“群主”项目,力争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开展延链、补链招商,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0个。实际到位内资增长超10%,实际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深化开发区优化整合,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标准地”和“亩均效益”评价,加速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及低效用地处置。强化与上海张江战略合作,推广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合作经验,精准发力“基金+基地”“投资+服务”新兴产业招商和培育模式,推动各县区园区与沪苏浙至少共建1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大对宿马园区、泗涂现代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产业扶持力度,打造省内南北共建示范园区。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加快宿徐现代产业园建设,支持萧县扇形对接徐州、灵璧县对接徐州空港新区。升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园区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导意见,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为关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6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开展“数字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全程精细化管理。以粮油主产区为重点区域,加快新装备新机具示范,大力培育发展农机服务组织。落实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深化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积极争创省加工强县强园,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到8%左右。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围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林木等名特优新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提档升级7家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加快再创建一批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品牌振兴工程,实施符离集烧鸡产业振兴工程,推动符离集烧鸡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砀山酥梨、泗县山芋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转型升级,促进生猪产能恢复。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合作,加快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建设,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积极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规划体系,推进村庄规划管理,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档升级水电路气网等乡村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新实施一批厕所改造,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理运营水平,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巩固拓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力争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达到32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50家。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深做实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资产股份型、乡村旅游型、为农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三变”改革质量,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的强村占比达到9%。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劝耕贷”成效,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完善防范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强化扶贫产业带贫益贫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更好发挥医疗保险、社会救助、教育资助等防贫功能。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等机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推动脱贫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六)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绿色发展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毫不放松推进环境治理,实施升级版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继续强化“五控”措施,实施“一企一策”“一季一策”,开展夏季臭氧、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强散乱污企业、工业窑炉、餐饮油烟、建筑扬尘等治理,依法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健全“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PM2.5平均浓度下降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高。以国家考核断面达标和消除劣V类水体为重点,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水源地保护。完成市政雨污错接混接点治理、破旧管网修复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自来水和雨污管网建设力度,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唐沱河、奎濉河等重点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实施地表水考核断面“断面长”制,与河长制协同发挥作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用地、企业用地详查,扩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覆盖面,重点加强工业场地污染治理。深入推进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及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跨区域联合检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的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不断夯实绿色生态本底。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开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加快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完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促进埇桥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建设。大力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有偿使用制度。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秸秆产业化利用步伐,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加快节能家电、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单位GDP能耗降低和能源消耗总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完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宿州市防止餐饮浪费条例,制止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不良行为,完善居民水、电、气、垃圾处理等收费体系,倡导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完善废弃物处置产业链布局。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标准体系,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加快分拣中心、有机废弃物处置中心、垃圾焚烧等项目建设,完善处理终端。加强餐厨垃圾处理,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全覆盖。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住宅全装修。统筹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七项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绿色消费。
(七)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充分激发活力动力
支持激发民营经济和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三包三抓”专项行动,深化“五减”行动,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强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监测,加强停产、半停产规上企业诊断和帮扶,大力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挂牌”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新增规上企业超100家。落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综合运用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无还本续贷”“税融通”“劝耕贷”等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争新发放“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60亿元。
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企业注销简易登记,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开展创优营商环境升级版提升行动,纵深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深化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加快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保持全省前列。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变企业群众办事“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容缺受理+承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盘活存量国有资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两新一重”和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新增贷款超350亿元,力争主板备案、新三板挂牌企业各1家,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40家。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将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融入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启动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创建,确保城市信用建设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持续推进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稳妥推进事业单位车改、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推进价格、电力等领域市场化改革。
(八)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协调互补格局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坚持把实施城乡建设重点工程作为提升中心城市能级重要抓手,实施主城区四大类272项重点工程建设,建新改旧、补短强弱、智慧赋能、等高融入。启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内涝治理工程,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率先消除“城市看海”现象,打造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突出“外联内畅”,加快银河一路东延西延、唐河路东延等项目建设,打通城市内部交通网络。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实施纺织路东延等区域棚户区征迁,改造完成老旧小区38个,开工保障房1.47万套、基本建成1.9万套。推动主城区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加快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停车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等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一批应急救灾、冷链物流、充电桩等提升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城市大脑”建设,拓展深化交通、平安、城管、环保、未来社区等领域智慧应用场景。积极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加快湿地公园、街头游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打造城市建成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宜居环境。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让城镇更宜业宜居。健全完善县域城镇体系,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推进中心镇、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城提质扩容和产城融合。加快灵璧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接续实施“555”工程,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深入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1”政策和细则,加强对落户农民依法享有的“三权不变”“五有并轨”的跟踪督办落实,强化就业创业、购房契税补贴等已出台政策宣传解读,确保政策兑现不打折扣。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开发农业转移人口见习岗位补贴,确保农民进城落户可持续、有保障。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加快公安户政“全程网办”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力争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万人。积极争取县改市、增设市辖区,推进乡改镇、镇改街道、村改社区。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突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接续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十大工程”,落实省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支持各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砀山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灵璧机械制造、泗县农机制造、埇桥装备制造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省级特色小镇,继续创建若干省级特色小镇。加快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每县区新开工、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不低于10个、5个。
(九)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落实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推进“四进一促”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常态化开展“2+N”主题招聘日活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落实稳岗补贴、税费减免、创业小额贷款、大学生创业“零首付”、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等举措,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在宿就业。统筹抓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谋划推进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创业示范园、返乡创业孵化园(基地)项目,持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项目制培训等,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稳步推进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毫不松懈抓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远端防控、入境人员闭环管理等措施,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狠抓商超、学校、养老机构、农贸市场等重点环节防控,对高风险岗位人群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强化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多病防控。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机构、隔离场所管理措施,市县级疾控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化核酸检测实验室。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培训演练,主动做好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加快市中医院新区等项目进度,推动6所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全面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医疗机构联系对接,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动乡村医生“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提高基层诊疗能力。接续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和专科建设“511”计划。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基层中医馆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及中小学90所。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成市雪枫中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优质特色高中。实施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建设宿州智慧教育综合平台。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园+工厂”模式,建设市职教园区产教实训基地,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教育园区建设,加快打造宿州职业教育3.0。加快推进工业学校和逸夫师范学校二期续建项目。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实施全民参保提升计划,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按照省统一部署,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高质量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省级试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国家级试点,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扩大基本医保制度覆盖面,实施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强化救助托底保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完善儿童福利和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统筹做好社会福利、慈善、红十字、优抚安置、法律援助等保障工作,加强分散特困人员照料服务,不断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落实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筑牢安全发展底板。系统落实防范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全力维护政治、经济等领域安全。有序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加快非法集资陈案处置。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确保政府债务规模适度、风险可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等,坚决打击黄赌毒等各种刑事犯罪,持续深化平安宿州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落实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安全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治理和消防安全等群众性应急演练,加快推进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构建应急组织网络,提高基层应急能力。加强消防安全建设。加强自然灾害重大风险监测预警,完善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增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08万亩、总产量稳定在450万吨以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合理需求调控、风险预警和管控应对能力。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力保障全市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完善新时代国防动员体系,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强化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扎实做好武警、双拥、人民防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等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完善信访制度,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和重复信访治理工作,探索建立信访积案化解和重复信访治理工作长效机制,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好33项民生工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先足额安排保基本民生和保基层运转、保工资等基层“三保”支出,确保财力更多投向民生和社会发展领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做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积极争创省级以上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医养结合示范创建项目。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好小区物业管理、线缆整治及管线下地、城市亮化等工作,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培育文明健康的社会行为习惯,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服务中心软、硬件标准化建设。加快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做好县区应急广播管理维护和作用发挥工作。强化文艺精品创作,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做好百场文艺下基层、送戏进校园等各类公益性活动,加强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物保护与管理。加快市游泳馆、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训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五个一”建设,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有效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马术耐力锦标赛等国际品牌赛事影响力。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党史文史、档案方志、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运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谋划推进“八五”普法规划,积极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贯彻,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支持工会、妇联、科协、共青团、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广播电视、防震减灾、妇女儿童、红十字、地方志、档案、气象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全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在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宿州新征程中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