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245/202206-00009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2-06-02 发布日期: 2022-06-03 11:22
文  号: 宿发改服务[2022]90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宿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宿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宿州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2-06-03 11:22 编辑:服务业和财金科

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宿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宿发改服务〔202290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宿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业经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宿州市发改委  

                                                              202262

 

 

 

 

 

 

宿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服务业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福祉,关系结构优化,关系制造强市和农业现代化,是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推进宿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服务业压舱石、主动力、主阵地作用,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依据《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宿州市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宿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势态良好,顺利完成主要发展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服务业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速度持续跃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977.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9.6%,较2015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4%,高于全部投资3.9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5年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累计提高5.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并提前完成既定服务业总量和占比发展目标。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县域全覆盖,市高新区获评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砀山、埇桥获评全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县(区)。砀山、灵璧分别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萧县获评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宿州市规模以上云计算企业达58家,实现产值72.5亿元,完成税收2.4亿元。

集群集聚能力逐步增强。宿州现代制鞋产业城、宿州高新区信息产业园、宿州埇桥汴北现代物流园、埇桥区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宿州宿马物流产业园、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园、砀山县电商产业园、砀山汽博城、泗县泗涂现代物流园等9家园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其中砀山县电商产业园、宿州高新区信息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集聚区已涵盖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新型专业市场等领域。

传统商贸提档升级。引进了吾悦、万达、苏宁、国购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大润发、永辉超市、华润苏果、希尔顿、丰大国际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相继开店运营;砀山壹度便利、萧县联华超市等一批商贸流通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全市通过直营、加盟、特许等形式,开设城区便利店2000余家,宿州百大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综合及专业市场100余个,中心城区拥有上规模大型综合购物中心9家、大型超市15家。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落地见效,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着力打造慧办事、慧审批、慧监管智慧政务新模式,网上可办率达96.2%,延伸政务服务链条,叠加释放政策红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四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市信用评价排名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埇桥区被确定为十三五全省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等新形势下,服务业日益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助推我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步入高收入地区的重要引擎。在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我市服务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将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了我市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杭州市结对帮扶宿州市,将进一步激发宿州内生发展动力,增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动能。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打造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和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为我市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上海一般制造等非核心功能疏解和高技术溢出,高起点高质量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有望改善。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的交汇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催生了大量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服务业信息与软件服务、科创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我市新兴服务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县域补短板强弱项加速推进,为我市服务业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服务结构、改善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服务业体系增添了更大动能。

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作为人口大市和消费升级的后发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被充分激发。消费结构也将逐步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宿州周边经济腹地广阔,500公里半径内,辐射我国中东部8个省市、近5亿人口、12万亿元的庞大消费市场,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市服务业在迎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困难、问题凸显,服务业增强内生动力、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二是创新带动亟需加强。2020年我市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科技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品牌、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

三是集聚融合亟待提高。服务业集聚区规模相对较小,要素集聚能力亟需增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深度不够,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协同机制亟需完善。与省内外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同时,区域间围绕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的竞争白热化,跨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仍需完善。

五是要素支撑有待加强。服务业领域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适应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亟待培育,地方财力有限对服务业支撑作用不强,人才等高端要素面临周边地区虹吸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举,坚持满足需求和引导消费并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力争形成全域协同、融合共享、功能完备、品牌彰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为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原则

政府统筹引导,激发市场活力。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引导作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营造市场主体良性互动、要素资源高效利用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提升发展标杆,谋求跨越突破。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对标长三角先进城市,找差距、定目标、强措施、抓落实,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聚焦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着力补齐短板,疾步追赶、奋力超越,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切实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服务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助转型,以改革增效益,以改革惠民生,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服务型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强化服务业对城市转型的支撑,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做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人融合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实现全市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结构明显优化、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集聚水平加快提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成为宿州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在全市稳就业、稳增长、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15%左右。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创新投入快速增加,融合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到2025年,力争全国服务业500强实现零突破。创建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单位10家左右,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10家左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集聚水平加快提升。到2025年,力争建成40家左右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择优再培育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通过集聚高端要素,强化辐射带动,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务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积极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谋划建设国家和省服务贸易特色出口基地。

专栏1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速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977.72

1700

≥8.5%

2

服务业投资增速(%

15.4

——

≥15%

3

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36.6

≥42

——

4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9.4

20

≥8

5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

13

——

20%

6

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万家)

4.2

5.2

——

7

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家)

——

[10]

——

8

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家)

——

[10]

——

9

新增省级两业融合示范单位(家)

——

[10]

——

注:[  ]内数据为5年累计数。

三、空间布局

根据宿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区域资源分布、产业特征和发展定位,依托主城区、中心县城、交通干道、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等,着力打造宿州市一核二极三廊(带)四心多区的组团式、网络化空间协调发展格局,推动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

(一)“一核”引领

一核,即宿州主城综合服务核。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高地作用、集聚示范作用,稳固发展宿州主城综合服务核,以建设高端服务聚集、辐射作用突出的城市经济文化中心区为主线,推进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认证、咨询、评估等配套服务,引导中心城区不断提高能级,打造宿州市服务业主引擎。

(二)“二极”提升

二极,即现代物流与数字经济两大服务业发展增长极。充分发挥两大增长极的平台型特征和优势,积极引入跨行业服务业态,延伸服务价值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三核两带五园多点格局,打造集公铁水空联运的综合性国家级物流枢纽工程,形成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以打造全国重要的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为引领,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新产业+新基建+智能制造+未来城市,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形成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三)“三廊(带)”联动

三廊(带),即萧砀黄河故道生态文化走廊、符离大道生态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走廊(新汴河)三条服务业发展廊道。依托三廊(带)独特的地理、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空间聚合和功能融合,推动服务业向廊道沿线集聚。着力发挥三廊(带)的串联作用,加强与主城综合服务核、县城服务业中心和服务业集聚区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助推全市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宿州市服务业统筹集聚发展新局面。

(四)“四心”协同

四心,即砀山、萧县、灵璧、泗县4个县城服务业中心。按照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和做大做强县域服务业原则,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结合各自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明确差异化发展导向,引导服务业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向服务业集聚区汇集,在大力培育已有特色服务业的同时,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着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县域服务业体系。

(五)“多区”支撑

多区,即服务业集聚区。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为样板,推动毗邻地区建设一批高能级服务业集聚平台,开展服务业对口合作共建。围绕集聚业态定位,加强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力度,将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与各县区、园区的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突出主导产业、首位产业的引领作用,打造不同服务业重点领域集聚区,增强辐射能力,形成协同互动、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支撑体系。

四、重点行业

聚焦新模式、新业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动力,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综合竞争力。

(一)生产性服务业

1.信息服务

以数字宿州建设为牵引,加快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云计算综合服务,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应用水平,扩大中国云都品牌效应。支持市高新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育壮大数据采集存储、数据加工处理、数据交易流通等核心产业。大力发展云计算综合服务,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咨询、设计和运维服务。鼓励发展高端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到2025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力争培育大数据企业200家以上,培育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3家,企业级平台10家左右。

专栏2:信息服务重点项目

宿州市城市大脑项目、市高新区5G及未来通信检测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宿马园区数据湖项目、市高新区华瑞公司数据中心(二期)、砀山县城市大脑建设项目、萧县智慧城市建设一期项目、宿州市未来城市项目、市高新区数字小镇项目、市高新区腾讯未来城市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市高新区智慧城市5G示范区建设项目(一期)、泗县大数据中心项目、市高新区小型超算中心、市高新区量子通信研发平台、市高新区大数据协同安全创新产业生态基地项目、砀山县智慧城市项目、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中国广电(安徽宿州)皖北数据中心项目、宿州数字技术研究院、市高新区百度宿州AI创新中心项目、宿州市大数据中心安全系统与共享开放防护平台、宿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高新区大数据城市超脑集群项目、长三角(宿州)新经济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宿州市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泗县大数据城市超脑集群项目。

2.现代物流

围绕加快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推动黄淮海(宿州)物流产业园、宿州东部物流产业园、宿州南部物流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工程,申创国家多式联运试点。推动县区、园区综合物流园等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数字仓库、智慧堆场、码头、口岸、园区,积极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物流新模式。推进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立现代物流统计体系。依托示范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布局建设应急物流转运场站3-5个。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5家,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2个,冷库总库容达到200万吨左右,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2%

专栏3:现代物流重点项目

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宿州东部物流产业园、宿州南部物流产业园、砀山综合物流园、萧县综合物流园、灵璧综合物流园、泗县综合物流园、宿徐毗邻区综合物流园、泗县徐洪河港口物流园、灵北空港新区物流园、韵达物流产业园、蕲县港口物流园、市经开区电商快递物流中心、市经开区医药仓储中转项目、砀山幕天公用保税仓、砀山冷链集配中心、砀山县邮政农产品基地仓储中心、爱泽物流加工综合产业园、砀山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萧县中农联农批市场、萧县公共配送中心、萧县云慧达物流仓储、灵璧县公共配送中心、灵璧县生猪屠宰冷链物流基地、泗县牧原生猪冷链物流仓储项目、宿州百大冷链物流项目、宿州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3.电子商务

培育和引进一批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垂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移动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动电商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强电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支持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加快完善跨境电商通关、外汇支付、跨境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等便利化措施,支持市高新区打造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持续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和模式创新,强化物流、信息、技术等支撑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向智能商务发展。鼓励电商与制造企业产销对接,促进柔性化生产、精准话营销、品牌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邮政、快递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25年,培育12家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电子商务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4.科技服务

围绕云计算、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准医疗、石墨烯、增材制造等领域,建设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健全张江创造+宿州制造合作模式,以建设中科大宿州技术转移中心为契机,加快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科技型服务业。鼓励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宿州高新区数字小镇、宿马园区智能制造小镇建设。支持市高新区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宿州)基地、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区等。到2025年,争创省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2-3家,力争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培育省工业设计中心10家左右,力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

专栏4:科技服务重点项目

宿州市现代农业研究院、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安徽省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灵璧洛阳轴承研发检测中心、石墨烯复合功能薄膜新材料工程实验室、市经开区环保科研中心、埇桥区循环园科创中心项目、夹沟省级科技农业产业园、安徽省特种棉纤维工程研究中心。

5.金融服务

围绕制造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建好用好宿州信易贷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大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壮大市级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支持各县、区积极申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建设皖北生态农业等特色金融集聚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参与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加快引进境内外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培育大型融资担保集团,提高政府性担保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培育功能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到2025年,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5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形成总规模2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创建省级金融服务业集聚区1-2家。

6.文化创意

发挥宿州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动漫制作、游戏竞技、创意设计等数字创意产业,推动广播影视、传统戏曲、工艺美术、印刷出版等传统特色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宿州特点的原创品牌。支持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龙头企业跨界发展文化创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和众筹等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广告产业转移,依托云计算产业优势发展互联网传媒,创建现代化国家级广告产业园。鼓励专业农产品市场建设数字展览展示馆,推进特色农产品数字化宣传。

专栏5:文化创意重点项目

宿州砀山酥梨小镇、宿州五柳省级风景名胜区改造提升、宿州中华孝文化园、皖北广告产业园、萧县水墨圣泉小镇、泗县运河小镇、泗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灵璧县科技文化产业提升项目、宿州市高新区美术馆项目、宿州经开区工人文化宫、高新区长三角(宿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7.商务服务

大力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服务机构,支持建设高端智库。引进培育平台型总部企业,支持开展跨区域经营。聚焦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招引龙头企业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主动承接浙沪苏大型产业合作会展活动。持续推进人才强市、技能宿州建设,加快建成1-2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依托大中专院校、重点企业,面向紧缺技术技能人才领域,力争建设2-5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1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到2025年,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全市可供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

专栏6:商务服务重点项目

萧县人力资源产业园、泗县人力资源产业园、市经开区电子气体检测中心项目、宿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废旧家电回收中心、宿州环保工程学校环境检测与治理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二)生活性服务业

1.养老育幼

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全面放开养老育幼市场,丰富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政策完备、应护尽护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探索发展互助性养老,推动养老服务向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推动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实施托育设施建设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鼓励发展集中托育、育儿指导、养护培训等育幼服务,推进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到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配建设施达标率达到100%,每年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各县(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

专栏7:养老育幼重点项目

宿州华康养老服务中心、埇桥姑苏印象"文旅康养城、萧县皇藏峪康养文旅城、灵璧县老年养护院、灵璧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泗县老年养护院、泗县城区养老服务中心、泗县医疗养老护理中心、砀山县新城老年养护院建设项目、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社区型养老照护中心、道东托幼机构爱蒙圆建设项目。

2.文化旅游

积极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提升宿州旅游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建设旅游强市。加快推进砀山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运河文化、淮河文化、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孝贤文化、钟馗文化等打造文化品牌,聚焦萧县皇藏峪、砀山梨园花海、灵璧虞姬墓、泗县石龙湖、埇桥大五柳等重点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埇桥区栏杆石相皖东北抗日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打造符离大道生态文化旅游带、新汴河生态文化走廊,开发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名镇、示范村、示范点,争创省级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争创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超过250亿元,旅游业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专栏8: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砀湖田园综合体项目、萧县皇藏峪5A级景区创建提升项目、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核心区建设项目、泗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泗县大运河遗址公园、宿马园区文体中心、宿州新汴河景区综合提升暨度假区创建项目、宿州市美术馆项目、萧县蔡洼红色旅游景区4A级创建提升项目、萧县龙城画派萧窑瓷艺文旅项目、埇桥区符离片区景观提升项目、宿州野生动物园4A级景观提升项目、埇桥现代农业主题公园4A级景观提升项目、埇桥五柳4A级景区建设项目、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宿州运河博物馆及大运河考古遗址展示工程、宿州市大戏楼、宿州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灵璧县花石纲遗址保护项目、泗县美术馆、石相老街红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运粮河文化街区。

3.现代商贸

强化中心城区和中心城镇商贸辐射带动力,积极推进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商贸设施建设,引导核心商圈错位发展,推动与周边城市商圈互补联动发展。建设提升一批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商业。支持各开发区、县区和龙头企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智慧街区商店。开展互联网+市场行动,推动传统商贸升级改造。围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鼓励商贸企业引进一批全球全国知名品牌、时尚品牌,发展体验式消费,提升商圈品牌消费档次和能级。支持符离集烧鸡、砀山酥梨等扩大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限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300家左右,培育年交易额超200亿元的商贸枢纽型市场3-5家,销售额过50亿元商贸企业超过2-3家。

专栏9:现代商贸重点项目

南翔恒泰(宿州)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宿州国际汽配城项目、灵璧县翔茂中心商业综合体、泗县北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泗县多金国际汽车城、萧县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灵璧县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新发地泗县农批市场、泗县深蓝中心城市综合体、砀山亚琦国际物流商贸城、双墨阁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

4.家庭服务

着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家庭保洁、物流配送、废品回收、社区商业等业态。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中小家庭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家庭服务企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服务网络,实现线上线下互促发展。加强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支持技能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支持建设邻里中心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社区商贸服务业。推进司法矫正、青少年服务、社会福利等专项社工服务。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明显提升。

5.健康体育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全面提升医疗机构资源,推进长三角康养基地建设,支持宿马园区加快建设区域康养医疗中心。积极引进心血管、肿瘤、中医、神经等专科医疗机构入驻宿州。发展壮大体育服务,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服务业,推动体育+”“+体育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手球、武术、马术等竞技运动项目,增强中国马术耐力锦标赛、宿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宿州国际网球公开赛等国际品牌赛事影响力。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市体校新校区、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引进长三角优质体育资源合作办学,创建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到2025年,体育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2%,体育产业总规模超100亿元。

专栏10:健康体育重点项目

宿马区域康养中心、泗县老年医养康复中心、皖北康养中心、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宿州体育场、宿州游泳馆、宿州全民健身中心、宿州皮划艇训练基地、宿州体育学校、宿州城南体育公园、砀山县体育中心、砀山县全民健身中心、埇桥区三馆一院、灵璧城市体育公园、泗县滨河生态体育公园。

(三)新兴服务业

1.大力发展数字服务业。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宿州云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基础和优势,发挥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助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激发服务业新活力。大力促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培育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平台应用模式。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构建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智慧旅游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生活智慧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进金融、工商、税务等数据共享,加快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优势。

2.加快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计量、检测和运营管理等服务。鼓励节能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支持发展生态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等服务,推动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广产业园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加快发展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易等服务。积极发展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业。推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

3.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推进数据赋能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的全价值链协同融合应用,培育网络体验、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推进电商宿州建设,培育壮大跨境电商。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速度,加速消费升级迭代,开发体验式新产品新服务,引导体验式消费。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妥善协调并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优化分享经济发展环境。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五、重点工程

(一)创新绿色工程

贯彻创新绿色发展战略,促进服务新技术开发应用,发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丰富服务业文化内涵,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实施科技创新。深度参与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151”工程,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引导传统服务业企业改造升级,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鼓励业态和模式创新,以互联网+”引领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创新发展,推动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医养结合、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直播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围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创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服务业有效供给。

推动文化创新。以打造皖北特色文化强市为统领,不断丰富服务业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以运河文化、楚汉文化、奇石文化、农耕文化、孝贤文化、红色文化等为重点的特色地域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以特色文化引领服务产品设计与创新,通过丰富的、全新的文化体验引导服务业提升能级。

促进绿色低碳。坚持节约和高效利用土地等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低碳环保绿色载体,以构建完整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围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重点领域,推进服务业创新绿色发展,形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节能减碳技术在服务业深度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绿色发展能力。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专栏11:创新绿色工程重点任务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服务,推进清洁生产,开展第三方专业评估,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主城区重点区域内住宅建筑加快采用装配式建筑,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落实宿州市制止餐饮浪费条例,全面实施限塑令。

(二)融合发展工程

促进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服务业空间组织模式,促进服务业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推动产业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服务、消费深度融合;积极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多元化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营运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向专业化、高端化跃升;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服务型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创新的新格局。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试点。

坚持产城融合。坚持产城融合、特色发展,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高品质生活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业布局,强化城市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网络化效应,支持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商务商业、金融保险、创意设计等服务发展,增强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商贸物流、文体休闲等服务功能,推动园区、城市新区从单一功能向混合功能转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化。

专栏12:融合工程重点任务

鼓励县区和开发区通过探索完善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发挥多元化融合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工作,支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建设,力争建设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个;开展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争取创建国家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新增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10家左右。

(三)集聚引领工程

增强服务业集聚区引领作用,将集聚区打造成要素吸附能力强、辐射作用明显、引领示范显著的服务业发展主要载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品牌。

推动集聚区提档升级。结合我市及各县区区域特色,引导和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围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新型专业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创意设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服务业特色园区。围绕集聚业态定位,加强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搭建信息、统计、电子商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跟踪、金融服务、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和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功能,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创新服务业集聚区的开发模式,注重市场化运作,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拓展集聚区的品牌集聚效应。

推进差异化发展。整合现代服务资源,促进高端服务要素集聚,引导服务业错位发展、集约发展、协同发展。大力推动新老城区商圈、高铁商圈等重点载体建设;加快发展科技服务、数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开发区建设,重点打造市高新区云计算基地和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等特色服务业园区。针对性发展与县域经济相配套的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县域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通过创新完善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县域建设城市综合体。加快布局区域消费中心,集聚地区总部、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等。抓好招智引才工作,吸引优秀服务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向县域流动,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带动县域服务业向高层次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高度重视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将农村服务集聚发展纳入政府部门相关发展规划。加强城乡融合,通过城市延伸带动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扩大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实现农村服务业提档升级。优化营商发展环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农村服务业准入门槛。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涉农服务业,实施小农户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工程,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

专栏13:集聚引领工程重点任务

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持续推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工作,引导组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联盟。支持各县区、园区积极规划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服务业特色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0家左右、集聚示范区3家左右。

(四)一体协同工程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发挥省际毗邻地区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服务业布局和转移,促进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的产城融合新城区,推动毗邻地区建设一批高能级服务业集聚平台,支持各县区开展服务业对口合作共建。

构建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与杭州市结对合作帮扶,主动对接徐州都市圈,大力加强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的对接合作,全方位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协同发展,探索跨省际服务业区域合作协调,完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建设区域间电子信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经济一体化平台,建立区域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全面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打造沪苏浙产业转移承接促进平台、培养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制定面向长三角等区域双招双引重点目录,聚力开展项目和人才招引。积极对接长三角,打造沪苏浙重点产业转移优选地,打造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深度嵌入沪苏浙产业链、价值链,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平台,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承接空间新格局,打造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

 

专栏14:一体协同工程重点任务

主动承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溢出效应,加快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深化张江创造+宿州制造。推进与杭州市结对合作帮扶,鼓励我市企业在长三角设立科研飞地,积极引进长三角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在宿建设孵化基地,打造外地研发宿州孵化宿州产业化的新型模式。充分发挥中科大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的作用,提升与安徽创新馆合作层级,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宿州高新区参与打造省“6+2”试验区建设,深化宿马现代产业园、泗涂产业园等省内南北合作园区建设。

促进教育、医疗、旅游等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协同构建长三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全面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居民服务一卡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通过更高层次全方位对接,到2025年,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差距大幅度缩小,为2035年达到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五)项目支撑工程

建立健全合力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提升产业链招商、对接服务和项目落地推进能力,提升双招双引质效,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

以项目带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步伐,实施新基建+”行动,打牢服务业发展基础。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服务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宿州市优势资源,在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前沿领域,认真筛选、包装、储备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业重大项目,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补充一批要求,开展项目实施,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争取将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列入年度省重点项目,每年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同步跟踪管理服务。

提升双招双引质效。突出双招双引对全市服务业创新发展、人才集聚、产业塑造的引领作用,坚持全球视野、顶格战法、高效服务,用市场逻辑谋事,用资本力量干事,汇聚要素、做强增量,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动能。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采取灵活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在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不断强化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集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开设绿色通道。

专栏15:项目支撑工程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围绕“5+5+N”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双招双引工作部署,坚持顶格倾听、顶格推进、顶格协调,全维度、高强度推动双招双引,统筹协调解决需要市级层面解决的事关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要素保障等重点问题。各县区、园区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市直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并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协调联动的招引大格局。

十四五期间,确保市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始终保持200个以上项目,服务业投资增速不低于15%,每年选择30个左右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和服务保障。

(六)质量提升工程

充分挖掘我市特色产品和服务优势,深化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升宿州服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以服务品牌培育和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服务业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创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服务业品牌;打造健康养老、现代商贸、家庭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品牌,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服务业区域品牌。支持企业争创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名牌产品等违法行为,做好品牌促进、品牌推介、品牌保护、品牌信息、售后认证等公共服务,加强省级品牌认定工作。

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引导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标准认定,不断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尽快完善我市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相关制度,突出抓好信息、物流、金融、科技、商贸、旅游、体育、养老、教育、家政等重点领域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推进新型消费标准化建设,支持和鼓励平台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研究制定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标准。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专栏16:质量提升工程重点任务

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和品牌发展提升工程,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提振发展老字号品牌,保护、促进和引导老字号转型发展。积极推荐企业参与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认定和长三角老字号集中展示活动。强化品牌培育创建,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挖掘传统餐饮名品,提升名品名点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10家左右,培育5家中国绿色饭店(含国家级绿色餐饮企业),5家钻级酒家酒店,老字号品牌突破12个。

(七)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服务业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全面增强服务业市场主体的支撑能力。

合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以服务业中小企业为重点的创业创新活动,在企业经营、人才技能培训、信贷金融支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服务,全面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全面落实惠企各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清理违规涉企收费、摊派事项和各类评比达标活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守窗口服务主阵地、开拓网上服务新战场、争当护航服务主力军,推动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提升。鼓励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专项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兼并、联合、重组,实现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网络化发展,强化企业市场地位。通过龙头企业牵引,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园区。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宿州市以外的区域。以引领行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具有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现代化大型服务业企业,从功能和理念上示范、引领相关服务业加快朝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层级提升。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业协会、商会,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整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合作交流以及人才培训等平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开展行业自律,促进银企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发挥专家作用,开展人才培训。突破部门与地区界限,链接产业上中下游,担当横向协调、纵向协调的角色,通过参与市场监管、市场诚信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攻关、慈善公益等行为和手段,不断增强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质量。

专栏17:企业培育工程重点任务

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持续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培育做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300家,限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300家左右,在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组建商协会或产业联盟。

(八)消费扩容工程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推动消费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升级,加大消费供给能力建设,培育做大消费市场,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消费提质扩容。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探索开发数字文旅消费体验产品。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消费模式提质升级。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健康养老家政消费。积极培育家政托育消费,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及多种形式婴幼儿照顾服务试点示范建设。高标准建设城东新区、宿马园区、高新区、符离片区、经开区等多个新兴商圈。支持各地积极引入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支持埇桥区创建区域消费中心。持续打响消费促进活动品牌,每季度举办一场全市性的主题促消费活动。积极参与安徽省网商大会、好网货大赛、双品网购节等活动。

培育扩大新型消费。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创建省级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坚持房住不炒,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车辆使用比例,推进充电桩、换电站、综合能源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行动。加快5G网络、物联网、AR/VR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云旅游、云娱乐、无接触式配送等新消费形态。推动农村流通降本增效,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性消费提质扩容,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积极营造周末消费新场景,支持开展周末文旅消费优惠、周末交通便民服务、公共消费服务空间周末延时开放等活动。

推动消费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提升互联网+”普惠金融水平,支持银联会同各银行、支付机构对餐饮、零售、交通、文旅等生活服务类商户开展联合营销等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支持在市县主城区和开发区打造一批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深夜食堂、高品质夜市以及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发展夜间演艺、文创集市等夜间经济新业态,积极引进一流创意团队策划特色文化演出,培育夜场灯光秀、24小时书店等网红打卡点。到2025年,力争全市打造2-3个以上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和品质夜市。

专栏18:消费扩容工程重点任务

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培育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成熟商圈提档升级,鼓励有条件的街区加快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街区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提供全方位数字生活新服务。建设一批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支持宿州南翔云集步行街、宿州宿马园区衢坊街、砀山砀郡新城美食街提升改造,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大力培育省级特色商业街区。支持社区型便利运营,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便利店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支持连锁便利店到农村、社区布点,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打造皖美消费 乐享宿州汽车惠民、家电惠民消费品牌。支持举办具有农村特色的购物节”“节庆集市等促消费活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争创省级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休闲旅游示范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创建省级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六、组织保障

着力加强组织协调,优化发展生态,提升要素保障,加强管理监测,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宿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加强对本规划和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实施情况的考核监督。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促进本部门服务业行业发展具体措施,各县区、园区要结合本规划和区域实际,制定促进本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各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发展生态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投资。认真落实政府权力清单,优化行政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审批时效。积极引进优质服务业资源,增强服务业领域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尊重、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健全服务业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市场主体加强内部信用管理,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信用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税费减免、价格并轨、融资租赁、土地供给、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优惠政策。

(三)提升要素保障

适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探索财政补贴和市场化投资相结合的扶持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强对仓储物流、养老育幼、健康体育等服务业项目用地保障,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鼓励通过改造低效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制定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合作。

(四)加强管理监测

根据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部门行业专项规划,分解落实年度主要目标和重大事项,明确工作任务和主体责任。加强任务执行的跟踪检查,切实保障服务业规划的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强化服务业综合考核,稳步提高服务业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监测方法,加强主要目标指标统计监测,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监测评估结果运用。各县区、园区,市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研判,做好预测预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