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245/202309-00008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3-09-21 发布日期: 2023-09-21 18:12
文  号: *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宿州市“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政策咨询机关: 国民经济综合规划科 政策咨询电话: 3044526

宿州市“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来源: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3-09-21 18:12 编辑:宿州信息公开006

宿州市“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关决策部署,根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及《“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安徽省“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结合宿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高效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坚定不移用改革的办法释放和激发市场潜力,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宿州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二)2025年主要目标

2025年,内需活力有效激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再上新台阶。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以预制菜全产业链为代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新突破。激发内需潜力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商品和要素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更加顺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内外需求循环更加畅通,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保持稳定增长。

展望2035年,以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循环更加高效畅通,现代化新宿州基本建成。高效内需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形成与现代化新宿州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经济开放度明显提升。

二、充分推动消费潜力释放

(三)扩大实物消费规模

1.提高餐饮消费品质。积极创评推荐“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特色美食体验店、美食街区、特色美食村。持续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培育美食经营主体。充分营造传承宿州美食文化、挖掘宿州特色美食、引导和扩大大众餐饮消费氛围。推动徽菜企业连锁经营,支持餐饮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农业产业融合项目,组织企业外出参展,在粮食、果蔬、畜禽等领域打响农产品品牌。全面推进内外销食品同线同标同质,增加绿色、健康、营养产品供给,积极培育“食安安徽”品牌,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贯彻落实《宿州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深入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健康用餐的理念,杜绝餐饮浪费。

2.推动汽车消费扩量。推动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提高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支持充换电设施建设,推动各类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鼓励建设市级充换电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养护、维修、保险、租赁、改装、回收、拆解等汽车后市场。

3.促进家电消费升级。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补贴,推动智能家居、数字家庭发展。引导消费者按照安全年限使用和更新家电。

4.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切实满足居民的刚性及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长租房政策。大力推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绿色建材下乡。

(四)加快发展服务消费

5.扩大文化旅游消费。统筹各县区资源,谋划推出一批美食、赏花、观光、非遗等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重点文化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举办彰显“运河古城·云都宿州”城市、文旅品牌形象的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旅游消费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创评推荐一批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等品牌。支持推进砀山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动休闲、度假、露营、非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促进研学、体育等新消费热点的创新融合利用。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健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谋划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文化企业专业化运营管理演出场所、电影院线、会展中心等设施,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统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宿州段)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6.升级养老托育消费。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实施公办养老机构覆盖能力达标率、服务质量安全达标率、入住率“三达标”提升行动。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开展基层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快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构建。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开展外市来宿旅居养老合作,加快打造一批养老承接基地。实施“安心托幼”行动,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支持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托育服务,有条件的可向居民开放。深入开展“放心家政”行动,打造一批家政服务知名品牌。

7.提升医疗健康消费。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理念,坚持保健和临床相融合,围绕儿童期、青少年期、婚前、孕期、妇女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阶段,拓展服务内涵,提升优生优育和妇幼健康全程服务能力。推动全市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加强县级中医院康复科建设,提供中医特色健康干预等服务。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全面实行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8.规范发展教育培训消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支持围绕学生课外学习发展,开发研学旅行、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兼顾产业需求和劳动者就业意愿,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对新兴产业相关职业(工种)培训力度。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服务。

9.促进体育健身消费。实施“快乐健身”行动,推进全民健身普及工程,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普及广播体操等工间操。承办安徽省第十六届运动会。

(五)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10.培育丰富新零售。鼓励发展社区电商、生鲜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满足群众便利消费需求。鼓励电商企业运用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展营销渠道,扩大网络销售。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支持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积极争创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和信息消费产品创新研发,促进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消费。实施夜间经济培育发展工程,拓展夜游、夜娱、夜食、夜健身等消费,改造升级一批夜间消费载体。

11.加快发展“互联网+服务”。深化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宿州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推进平台升级改造。积极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工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扩大近视、心理疾病、脊椎侧弯、肥胖、学习困难、生涯规划缺失等方面消费供给。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构建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普及人脸识别就诊、5G远程医疗和影像检查等技术应用,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施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互联网+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智能健身房、开发在线健身课程。

(六)激发绿色低碳消费活力

12.拓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推进“十大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改造,鼓励开展“碳标签”认证。大力发展“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二手闲置物品在线交易。

1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统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持续推进过度包装治理,督促指导商品生产者严格按照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强制性标准生产商品探索简易包装和无包装配送积极巩固提升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汽电车出行占比。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三、持续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七)加力制造业投资扩量提速

14.加快制造业项目落地。加强与“中字头”“国字号”、500强对接合作,紧盯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的重大制造业项目。

15.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轻纺鞋服、家居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鼓励企业围绕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加大生产线、车间、工程系统改造。定期编制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落实重点项目分级分层管理和推进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推广“设备购置贷”等融资产品,扩大技术改造类贷款品种、规模和适用范围。

(八)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16.推进铁路工程建设。加快淮宿蚌城际铁路、阜淮城际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皖北城际铁路网。加快淮宿蚌城际铁路淮北西至永城北联络线工程前期研究。加快合新高铁泗县段工程建设,进一步畅通省际高速交通通道。加快推进宿淮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前期研究。

17.加快公路网建设。以加密、扩容为重点,建设宿固、徐淮阜高速宿州段、宿徐、徐砀商、宿遂高速宿州绕城段,构筑“四纵三横一联”和宿城环城高速公路网。以升级改造为重点,高标准推进省际、市际连接的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构建快速高效的干线公路骨架网。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重点,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和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

18.促进水运提级扩能。以打通断头航道为重点,加快浍河宿州港和新汴河航道整治二期工程项目建设。

19.加快民航机场建设。加快宿州机场前期工作推进。加快砀山、泗县通用机场建设,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加快萧县通用机场选址等前期工作。

(九)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0.升电力保供能力。积极推动萧砀、灵泗等500千伏输变电建设,统筹考虑各县区之间的供电平衡,优化全市电网结构,提高主干网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科学推进城镇老旧小区供电设施设备改造。全面实施煤电机组多元化改造。

21.提升煤炭智能开采和储备能力。加快推进朱楼煤矿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煤矿风险预警防控平台建设,推广智能开采、智能装备、智慧管理。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煤矿区、用煤大户提升煤炭储备能力,保持合理煤炭库存。

22.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蚌埠—宿州段、淮北—宿州—萧县—砀山段、灵璧—泗县段项目建设。扩大煤层气开采规模,推进生物天然气项目建设。

23.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加快实施泗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依托坑塘水面、采煤沉陷区等可利用水面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有序发展风电和生物质发电。加强电网改造,提高光伏发电和风电接入消纳能力。

(十)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24.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奎濉河、浍河、废黄河等河道防洪能力,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宿州段)和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近期治理工程(宿州段),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水闸)安全隐患。

25.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结合淮水北调工程和新汴河两条重要输水通道,建设萧县新庄水库和孤山湖水库、砀山县林屯水库、灵璧县何山水库等水源调蓄工程,形成高质量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以宿州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为重点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十一)加快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26.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集中涂装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以煤炭、矿石、干散货码头物料堆场为重点,推进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

27.提升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达到“长治久清”治理效果。

28.完善生活垃圾和危废处理体系。加快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转设施体系,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清运网络。大力提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全面推进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开展既有焚烧处理设施提标改造。规范垃圾填埋处理设施建设,尽快推进满负荷填埋场的规范封场和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已有垃圾填埋场处理设施运营水平。推进餐厨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完善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加快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统筹规划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布局,动态调整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收运体系,完善医疗废物收运网络。

(十二)加快社会民生设施补短板强弱项

29.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工程,扩大公办幼儿园、城镇学位供给,提升农村基层办学条件和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水平。鼓励高职院校提升基础办学条件,鼓励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支持宿州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实施“老有所学”行动,统筹建设县级、乡级、村级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健全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推进技能型高水平中高职学校建设,推动宿州技师学院建设省级高水平技师学院,支持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建设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30.健全医疗卫生体系。积极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省、市级重点专科建设。新增一批县级三级医院。提升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力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县区全覆盖。

31.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宣传教育和服务居民功能。支持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全面完成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配建和现有设施改造提升。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老旧厂房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人防、文化、娱乐、养老、商业、社区用房等设施资源建设改造体育设施。

(十三)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32.推进信息、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高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服务平台,鼓励以云服务方式提供算力资源。推动5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深化“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城市、乡镇及重点行政村千兆光纤网络普遍覆盖。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模化部署,支持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支持建设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全市中小企业上网用网。

四、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十四)加快一产“两强一增”

33.推进科技强农。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壮大农机装备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和预制菜产业。学习推广“阜南样板”先进经验,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坚持扶大扶强,培育一批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小麦、玉米、蔬菜、林特、牛羊、家禽等重点领域,实施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推进数字赋农,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4.推进机械强农。积极争取并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提升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巩固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成果,推进全程机械化向粮食烘干等收获后环节延伸。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现农业乡镇全覆盖。

35.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带动工资性收入倍增,通过改革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动经营性收入增长,落实好农业补贴提升转移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十五)力促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36.提升制造业能级。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实施重点行业新建、在建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改造投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37.扩大制造业规模。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数字创意、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现代物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人工智能、轻工等十大重点产业。推动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发展,培育壮大高新区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有序引导各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围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联动发展

38.增强制造业效益。持续深化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建立健全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推动资源要素差别化、市场化配置,依法实行用地、用能等差别化政策。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用地“全域治理”,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十六)强化服务业“锻长补短”

39.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加快发展云计算、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业,培育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服务业,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智云创软件园和云谷软件园引进培育总部经济。推进楼宇经济创新发展,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40.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造,以工业互联网驱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十七)加快建设质量强市

41.提升质量品牌竞争力。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企业争创省级标准“领跑者”,培育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标准总监制度,力争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和标准总监实现全覆盖。开展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行动,推动“证码合一”,加强承诺达标合格证与市场准入衔接,全面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力争中国质量奖、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实现新突破。

五、加快构建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

(十八)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4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省补充耕地质量评价转换机制等部署,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深化开发区“标准地”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健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配合加快推进公共数据高效共享,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43.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评估机制、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督导考核机制。配合省加强反垄断执法,聚焦公用事业、互联网平台等重点领域开展垄断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保健”市场、房地产、互联网、医药购销、医疗美容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定期公布典型案例。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区域壁垒。

(十九)构建高效流通体系

44.优化现代商贸体系。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市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推动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改造提升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社区菜店、快餐、便利店、药店、配送站等社区商业。提升主城区商圈功能,加快品质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改造提升县城、乡镇、村三级商业设施。

45.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充分发挥皖苏鲁豫省际交汇区位交通优势,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打造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推进创建宿州(砀山)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大力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力支持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公铁两用运输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招引集聚大型基地货运航空公司、物流集成商、货运代理、快递公司。改造升级县域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镇级配送站和村级公共服务网点,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推动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赋能现代智慧物流。培育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鼓励企业建设使用海外仓。

六、加快释放新型城镇化市场潜能

(二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46.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聚焦建设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加快实施“大宿城”战略,积极争取区域产业链布局、城市轨道交通、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一体化项目在宿州布局,科学配置商贸物流、保障性住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资源,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

47.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灵璧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萧县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推动砀山县依法开展设置街道改革试点。加快砀山县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灵璧县机械制造、泗县农机装备、泗县汽车零部件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微型产业集聚区,加快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48.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和安全韧性城市。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建立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积极申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面开展宿州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加强公园体系建设,以“水绿纵横,百园之城”推进城市内各类公园游园合理布局,实施新汴河、沱河、古运河、运粮河水系绿色风光带。大力推进绿道网络建设,融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

49.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好新生儿入户“全省通办”、户口迁移“跨省通办”、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等便民措施,全面落实“零门槛”落户政策。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强化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开展农业转移人口针对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提高融入城市能力。落实皖北地区返乡就业保障政策,开展农民工“凤还巢”工程,推荐评选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优秀创业项目”等。

(二十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50.加快推进乡村建设。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分类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严格规划实施和管控。推进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极推进省级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建设,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质增效,基本消除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试点。

七、激发扩大内需动力活力

(二十二)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

51.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深入实施“放心消费在安徽”行动。持续推进线下实体店积极开展无理由退货承诺。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力度。探索建立消费纠纷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依托企业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构建覆盖全市的消费维权服务站点。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消协等社会组织作用,简化小额消费争议处理程序。加强1234512315消费维权热线畅通,完善快速流转处理机制,提升消费维权质量和水平。

(二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52.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落实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平等待遇,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常态化发布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

53.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加强投资决策与规划和用地、环评的制度衔接,坚持项目评审机制,做实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强化投资项目特别是备案类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

54.扩大投资项目融资赋能。建立健全金融支持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用足用好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力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依托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市级金融平台整合,优化平台融资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落实省政府上市迎客松计划,紧盯十四五期间5255”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目标,深入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和再融资。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打造基金丛林。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促进盘活存量资产。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推广实施“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

55.强化项目建设用地用能保障。坚持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强化重大项目用地、用能、环保等要素资源配套。拓展延伸要素会商机制,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和单独选址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持续做好承接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权工作。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统筹保障用能需求,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国家单列。

(二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56.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推进行政许可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开展扶持个体经济发展提升行动。开展完善“一业一查”“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检查试点,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按照成熟一批、纳入一批的原则,推开“证照并销”“强制注销”“歇业备案制”改革。建立企业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模式。加大企业和群众办事跨省通办服务范围,围绕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推出更多高频社会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市场主体导向,加强营商环境监测,充分运用省级营商环境评议评价结果,主动对标先进、强化问题整改、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创优宿州市营商环境

57.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若干举措》《宿州市“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依法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系,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授信等创新金融模式。推进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宿州分中心建设,建立县区和市管园区维权工作站,力争创建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58.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好发挥信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信用承诺制。持续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功能,依法依规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应用,保护信用信息安全和隐私。

(二十扩大对外开放挖掘内需潜力

59.加快外贸创新发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基础设施、纺织、板材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服务和标准走出去。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宿州联动创新区提升战略,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努力把宿州联动创新区打造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用好国家进口贴息政策,拓宽优质消费品、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进口渠道,扩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优质商品进口。鼓励企业扩大与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规模。

60.扩大利用外资。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规定,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深入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支持外资企业扩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等领域投资,推进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支持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八、完善居民收入分配体系

(二十持续优化初次分配结构

61.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创业安徽宿州行动,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62.完善薪酬及要素分配制度。完成年度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发布宿州市区部分职位(工种)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时跟进落实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营。依规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结合实际适时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深化暖民心行动,提质扩面民生实事,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二十强化再分配调节机制作用

63.发挥财税对收入调节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关系,稳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动财力与财政事权更相匹配。

6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法定人群全覆盖。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企业年金运行制度。落实省关于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异地就医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进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积极作用

65.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培育发展各类行业性、专业性指引服务组织,推动指引服务项目化运作,强化与慈善项目、社会工作项目协同推进,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助老助残、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福利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和资源共享。

九、筑牢安全保障底板

二十九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66.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及时发放实际种粮农民补贴,保障实际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提升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良种繁育能力。

67.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加快完善高标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谋划推进一批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项目。建立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建立加工企业社会责任粮食储备。持续倡导节粮减损,抓好机收减损。

三十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68.强化能源生产供应和战略物资储备。深入实施找矿行动,加强煤炭、煤层气、铜、铁等战略性矿产和肽、金刚石、矿盐、水泥用灰岩等其他矿种的勘查力度,积极丰富和完善矿产资源储备。支持煤矿加大勘查,增加查明资源储量。推进埇桥区南部煤层气勘查开发。开展重点区域砂石土矿产资源调查,提高区域性建筑石材市场供应能力。积极发展液态燃料,有序推进油气替代,坚持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华电宿州公司储煤项目建设,提升煤炭储备能力。

三十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69.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开展市十大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巩固主导产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突破和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本地化配套

三十二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能力现代化

70.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市本级及各县区均规划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71.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完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优化整合防灾减灾救援资源,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十、保障措施

(三十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三十四)强化组织协调

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统筹协调,对标中央部署,按照省委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谋深具体目标任务、谋实具体工作、谋细保障措施。强化服务消费、网络消费等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全面准确反应内需发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定期盘点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尽快落地落实。

(三十五)注重政策协同

加强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同配合,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政策合力。密切跟踪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及内需形势变化,加强扩大内需政策研究储备,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强化政策成效评估,保障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顺利实现。

(三十六)做好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后,通过召开专题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及时总结实施成效,宣传推广扩大内需的好经验好做法。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57-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