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旧貌换新颜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21-03-31 15:26编辑:农村经济科 来源: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号:阅读:

“十三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搬到哪”“怎么搬”“咋脱贫”等重点难点,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产业发展等工作,统筹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相关扶贫专项资源对搬迁群众实施全覆盖,成效显著。

(一)从困苦到宜居,实现了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迁一词出于此句,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新家园的美好向往。通过共同努力,我市2016-2018年均按时完成安置住房建设任务和搬迁入住工作。到2020年底,6576名搬迁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典型案例:灵璧县韦集镇韦集村南刘组刘贤伟户,人口众多,因病致贫。在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后,刘贤伟户搬入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并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下养殖山羊、黄牛,种植黑麦、西瓜,农闲时期外出打工,妻子申请了村保洁员公益岗,至2019年底,该户稳定脱贫。

(二)从落后到先进,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市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初心,各地选择资源优势突出、开发潜力较大、产业基础较好、就业创业便利的区域建设集中安置区,使搬迁对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商旅结合,脱贫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搬迁群众享受到基础设施完善便利、公共服务覆盖到位的红利,饮水、出行、就医、就学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典型案例:萧县新廷御园新村靠近集镇,安置搬迁群众1280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507户,随迁户773户),是我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区,拥有33幢6层电梯楼房,扶贫工厂、幼儿园、村卫生室、图书馆、文化礼堂、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优美,出行便利,就业方便。

(三)从闭塞到开放,转变了搬迁群众思想观念。我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安置区开展美好生活“五新”活动,让搬迁群众感恩新时代、住进新房子、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营建新家园,彻底转变“安于贫困”的落后思想观念,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根据有关部门民意调查显示,99.91%的搬迁户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非常强”或“较强”。典型案例:泗县大庄镇沿河村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如村民高小青户家中四人,两个孩子上学,平日种田为生、靠天吃饭、收入单一、举步维艰。经精准识别,高小青户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该户在了解相关政策后,带头搬迁拆房进县城,顺利实现就业,年收入8万元,2个孩子也在县城顺利入学。

(四)从一产为主到三产融合,加快了当地产业发展。我市各地突出本地资源禀赋,结合农村土地流转、集体产权改革等工作,积极推动扶贫车间、卫星工厂、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向集中安置区聚焦发力,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造血”作用。典型案例:萧县集中安置区均完成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形成了新廷韭菜、郝集贡藕、新廷黄桃、张口富硒苹果等特色产品。如新廷安置区依托黄河故道的丰富水资源,利用靠近镇主干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形式,流转土地800亩,大力发展拱棚韭菜、辣椒和黄桃项目,带动150余户搬迁户脱贫增收,搬迁户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3000元增加到10000元。

(五)从分散到聚集,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我市“十三五”期间建成集中安置区25个,其中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区2个(萧县新廷、郝集安置区,占全省总量50%),对提升安置区城镇人口规模,增强聚集功能作用明显。迁入区城镇规模迅速扩张,推动迁入区产业发展,影响力、辐射力明显增强。典型案例:萧县杨楼镇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行整村搬迁,按照城镇标准化小区模式,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3个,累计安置5188人,其中贫困人口和同步搬迁人口各占一半,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城镇化。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2018年,萧县被省政府表彰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县”。2020年9月,有搬迁任务的萧县、泗县、灵璧县圆满通过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评估核查验收。2020年10月,我市李光超同志当选为全国“十三五”奋进易地搬迁干部。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持续做好后续帮扶工作,积极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